7月27日,山西中部城市群第一次市际联席会议在并召开。我市与太原、忻州、吕梁、晋中共商协同之策,共谋联动之举,共尽发展之力,加快推进协同联动发展,切实发挥山西中部城市群在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中的核心牵引、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引领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坚持“赶考”“补考”一起抓,大胆创新,担当作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积极探索构建“设计+督查+考核”体系,勇于破除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肠梗阻”,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以改革开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融通发展步伐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2021年10月25日,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会议提出的山西“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备受关注。
围绕“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和“阳泉要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先行示范、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打造城乡一体共同富裕的市域样板”新要求,我市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主动融入山西中部高质量发展城市群,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新阳泉。
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表现形式。作为中部城市群东翼,中部城市群的建设为我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市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全力以赴服从服务总体布局,探索区域间高效合作、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5月13日,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后,我市深入研究市域间合作事项,围绕落实好中部城市群“6+1”合作协议,积极谋划推动各项工作先行起步。
融通发展,规划先行。我市深刻领会“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城市群建设核心要义,聚焦我市确立的六大发展路径,启动编制中部城市群东翼建设专项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等具体行动方案。
与此同时,我市完善组织架构,制定领导机构相关工作规则,组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合作、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3个工作组,统筹推进各项任务。强化沟通对接,深入研究与四市协同发展方向,积极参与中部城市群合作协议的研究和讨论,加紧完善年度行动计划,目前已确定7大领域25项重点任务。
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我市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两河四山一泉域、两心双轴四重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保育以滹沱河、桃河为主体的两条生态水廊;筑牢以药岭山、诸龙山、尖山、浮山为主体的四大生态屏障;强化娘子关泉域保护。推动阳平一体城市主中心、盂县城市副中心“一主一副”双中心互动高质量发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打造南北向城镇发展主轴,依托阳五高速、207和239国道形成支撑全市城乡一体发展的“主脊梁”,使之成为全市人口聚集地和产业承载地,重点培育现代服务功能;打造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形成对接京津冀的主要通道,使之成为阳泉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围绕开发区建设和太行山旅游、温泉度假产业,做优、做强张庄、西烟“工业强镇”和娘子关、梁家寨“旅游兴镇”,引导4个重点乡镇与中心城市融合发展,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 促进相关产业集群集聚
7月27日,阳泉高新区多氟多年产2万吨六氟磷酸锂项目施工现场,600名建设者正在进行厂房的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室内外装修工作。
开发区是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安排部署,全力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工作合力,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协调、靠前指挥,全力推动开发区建设。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选优配强开发区领导班子,制定工作要点,明确6个方面22项具体任务,推动全市开发区整体发力。
招商引资工作是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我市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持续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在强化产业链招商方面,我市出台构建“链长+链主”招商机制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重点产业目标企业目录、资源承载力分析报告、投资要素和政策汇编,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找准链主、链核企业,提升招商精准性。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我市积极开展“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等线上系列招商活动,对接龙头企业,实施以商招商,引进关联项目、子项目。多氟多阳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我市投资建设年产2万吨六氟磷酸锂及添加剂项目之后,签约建设总投资10.4亿元的年产1万吨高端锂电池用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项目;日昌晶新材料(山西)有限责任公司引入钨钼合金新材料生产项目和LED蓝宝石衬底项目,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集群集聚。
我市还拓展多维招商,与黑岩资本、榆钱财富、华软资本等洽谈合作,推动“以投带引”“招商返投”,并深化省校合作,不间断开展小分队招商,在上海张江机器人谷设立阳泉高新区智能网联产业培育招引交流合作中心,强化优质项目导入。
今年1至6月,我市开发区工业投资完成24.5亿元,同比增长74.5%;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6亿元,同比增长8.7%。
狠抓市场主体 强化项目支撑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市场主体建设年。按照全省“市场主体建设年”工作要求,我市对标省市场主体倍增工程“48条”、强化要素保障“78条”等系列政策,全力推进市场主体倍增。上半年,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13679户,同比增长96.03%。
在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中,我市明确3个方面53条工作举措,制定10个重点领域配套政策措施,开展7大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夯实市场主体增量发展基础。同时,持续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切实做到“非禁即入、准入可营”,并建立高效便捷的市场主体登记、注销机制。
我市分行业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深入科技服务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文旅文创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并建立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个体工商户倍增质升工作专班,建立完善《规下工业企业基础信息库》和《2022年度“小升规”重点培育工业企业库》名录,促进市场主体发展。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项目是第一支撑。我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开发区提升能级的重要“源动力”,算好投入产出“经济账”、综合效果“社会账”、节能环保“绿色账”,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目前,3个开发区已谋划今、明两年计划实施的产业类项目55个,总投资572.6亿元;基础设施项目29个,总投资98亿元。
在做细项目前期上,我市开展“前期手续办理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实施“绿色通道”“分阶段施工许可”“预约+无休”“全代办”等服务,对项目手续成熟度进行月调度,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畅通项目建设“最先一公里”。同时,实施重大项目领导包联制度,实现省市重大项目包联全覆盖,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直至竣工,并全面梳理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对项目在土地、环评、能评、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层逐项解决,做优要素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 释放发展红利
山西列入全域综改试验区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先行先试,制定了一系列方法措施,释放高质量发展红利。
我市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投资有限公司,推进国资国企监管,做大做强国资运营公司,将30户国有企业的31.66亿元资产划转国资运营公司,将12户“僵尸企业”暂无法处置的资产和暂不能收储的5600余亩土地委托国资运营公司管理,充分盘活国有资产。发展壮大融盛集团,将8户国有企业、涉及资产204亿元划转融盛集团,使融盛集团主体信用评级达到AA级,充分发挥其投融资功能,为化解金融风险奠定基础。
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突破,187户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市国资委监管一级企业由2018年的74户减少到2021年的37户。通过改革,我市释放大量沉淀资源,盘活土地2500余亩,化解债务26亿元,1.3万余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并积极利用沉淀资源,实现“腾笼换鸟”转型发展,推动了康养小镇、“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等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让方式,完成市服装工业公司改制。通过整合重组方式,完成市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阳泉百货纺织品有限公司改制。通过退城进园、搬迁重组方式,完成阀门厂搬迁改制。市煤气公司与华润燃气合资公司山西晋东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成立。市交通集团与中铁融祥合资成立晋东物流(山西)公司,阳泉至蒙古国达尔汗国际联运班列开行。
我市全面推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加快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建成全省第一家由政府主导、实体化建设、独立法人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
阳泉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产研院+产研院有限公司+产业研发创新机构”的组织架构,集聚项目、人才、政策、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大协作、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格局,开展产业战略研究、重点科研攻关,推动重大技术集成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大学燕园资环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多尔晋泽—阳泉5G产业联合实验室、中科亿联(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多家研发类企业进驻。
创优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
日前,在位于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山西尊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组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碌着装主板、装喇叭、试音……争取在规定时间里,向客商交付蓝牙音箱的订单。
从2021年6月企业成立,到7月项目开工建设,再到9月第一条生产线建成,山西尊特年产1000万台智能终端项目得以快速推进,除了企业的努力,还得益于我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公司负责人寇志强说,他们考察过很多地方,最终决定落户阳泉,归根结底是被阳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无论是执照办理,还是银行开户,都有相关工作人员协助。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以“三无”“三可”为目标要求,努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优质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
我市确定了“营商环境首位战略”,围绕“三无”“三可”目标,加快落地“五有”套餐,精心打造“泉服务+”品牌,在完善顶层设计、制定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规范审管衔接工作、提升政务服务品质、推出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实行普惠性优惠政策“免申即享”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企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
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我市强化制度支撑体系建设,在承诺制实行、信用监管、联合验收等方面初步形成“全链条”政策支撑。全市3个开发区累计建立63人的“全代办”队伍,建立项目前期策划服务、涉企服务专家团队、“一项目一方案一清单”项目审批模式和市县审批局与开发区联动审批4项“全代办”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开发区已为85个企业项目提供了“全代办”服务。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深入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审管职责无缝衔接。同时,在县区分别设立“7×24小时”自助办事项区域,推行中午不断档服务,并持续提升“周末不打烊”服务品质。此外,推行“同城通办”,实现城区、矿区、郊区、高新区不动产登记业务全城可办,设立多个政务服务便民点,群众就近就能办成事。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通过改革,我市破除了长期以来困扰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由“疲”转“兴”,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快,多元支柱产业体系正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实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正在增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正在逐一破题。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在阳泉全面实践。